• 首页
  • 关于麦哲
  • 园区规划
    • 产业园区
    • 产业地产
    • 特色小镇
    • 产业特区
    • 产业新城(区)
    • 产业老城(区)
  • 产业规划
    • 产业专题
    • 产业地图
    • 建筑规划
    • 十四五规划
    • 可行性研究
  • 产业培训
    • 产业讨论会
    • 产业考察
  • 产业招商
    • 园区招商
    • 企业服务
  • 产业资本
    • 投资顾问
    • 产业基金
  • 产业洞察
  • 产业动态
  • 经典案例
  • 加入麦哲
  • 首页
  • 关于麦哲
  • 园区规划
  • 产业规划
  • 产业培训
  • 产业招商
  • 产业资本
  • 产业洞察

麦哲观点

【麦哲观点】沪鲁粤海洋经济对比与上海“十五五”战略突围——基于产业结构、创新机制与国际竞争力的深度重构

时间:2025-08-14

【麦哲洞察】在海洋经济发展浪潮中,上海面临结构性挑战,2024 年海洋产业增加值占比仅 29%,新兴产业断层,抗风险能力弱。而广东、山东各有发展优势,广东产业均衡与科创驱动,山东靠制度创新。对比沪鲁粤海洋经济发展模式,可找到 "十五五" 产业重构路径,助力上海实现战略突围。

01 失衡之困:上海海洋经济的结构性挑战

2024年,上海海洋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仅为29%,这一数据背后暗含三重结构性矛盾:其一,产业占比持续低迷,较山东(45%)低16个百分点,较广东(37%)低8个百分点。

20250814图片1.png 

其二,增长波动剧烈,2021年增速冲高至20%,2022年骤降至-21%,抗风险能力显著弱于广东(增速区间5%-18%)、山东(增速区间5%-21%)。

20250814图片2.png 

其三,新兴产业严重断层,海洋生物医药增加值仅0.7亿元,不足山东的0.4%,海洋电力业规模6.7亿元,仅为广东的1/15。

 20250814图片3.jpg

这种失衡直接导致发展韧性缺失。2022年疫情冲击下,上海海洋旅游业暴跌42%,而同期广东依托化工、油气产业逆势增长13%,山东凭借装备制造、渔业实现21%增速。当外部风险来袭,上海“单腿走路”的产业结构暴露致命短板。

02 对标解码:鲁粤发展模式

(一) 广东:产业均衡化与科创产业化双轮驱动

广东海洋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构建了金字塔型产业生态:顶层布局3个千亿级支柱产业(旅游业、交通运输、油气),中层为4个百亿级重要产业(化工、渔业、工程装备、电力、船舶),底层为工程建筑、海洋药物、海水淡化等成长产业。这种梯队式结构有效分散风险,2022年当旅游业受挫时,化工与油气产业增速超20%,支撑整体经济韧性。

更关键的是其科创转化机制:

· 建立全国首个海洋新兴产业统计体系,动态跟踪涉海高新技术企业、专精特新企业成长。截止2024年底,涉海“四上企业”数量达6477家,同比增长5%;新认定涉海高新技术企业257家,存量涉海高新技术企业804家;存量专精特新企业593家,存量涉海“小巨人”企业203家

· 通过“应用场景+”规划(如深海机器人、智能船舶)引导华为、大疆等科技巨头切入海洋赛道;

· 2024年海洋新兴产业占产业增加值比重5.6%,较上海(不足1%)形成代际差。

20250814图片4.jpg

(二) 山东(青岛):制度创新构建发展生态

青岛的突围路径在于用政策矩阵激活全要素动能:

1. 顶层设计牵引:构建"1+8+10+20+N"政策体系(1个海洋城市愿景+8大专项规划+10项行动计划+20条扶持政策+N个配套细则),例如《青岛市2035海洋发展愿景规划》明确深海开发、蓝色种业等前沿方向。

2. 机制创新突破:以市场需求为导向,设立1亿元的高校校长基金,累计支持53个项目在新区转移转化。推行“揭榜挂帅”技术攻关机制,企业提出需求、政府张榜悬赏、科研团队竞标;实施“海洋之星”企业培育计划,形成雏鹰-瞪羚-独角兽成长梯队。

3. 开放平台赋能:青岛拥有全国唯一的“海洋十年”国际合作中心,亚洲唯一的“海洋十年”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,青岛成为我国参与“海洋十年”的重要支点。

03 上海“十五五”破局四大战略路径

路径一:重构产业梯队,突破50亿级产业瓶颈

围绕海水淡化、海洋工程装备、海洋电力等产业,上海亟需通过技术攻关、场景应用与产业协同,扭转当前规模小、占比低的困境,构建50亿级产业增长极。

海水淡化产业主要通过技术升级和模式输出做大产业规模。联合上海电气、上海化工研究院攻关低温多效蒸馏(MED)与反渗透(RO)耦合技术,提升能源利用率、降低吨水成本。实施“技术+装备+运营”出海模式,向东南亚、沙特等国家打包输出模块化淡水设备,培育年产值超30亿的装备服务双驱产业。

海洋工程装备重点聚焦高附加值产品。依托振华重工、中远海运重工等龙头企业,中国极地研究中心、上海交大等科研院所,重点发展浮式风电装备、极地开发装备、深远海开发装备、智能运维装备等。

海洋电力业重点打造深远海能源示范标杆。推动产业链整合发展,扶持上海电气风电布局储能系统集成,将风机基础平台转化为电解水制氢载体,构建“绿电-绿氢-储能”价值链。联合江苏如东、浙江舟山共建长三角海上能源走廊,推动上海技术(智能运维)、江苏制造(风机叶片)、浙江场景(海域资源)三地协同。

路径二:构建“上海版”科创赋能生态

· 政策支持聚焦海洋领域:上海建设国际科创中心已积累丰富经验,可将相关经验与政策支持聚焦海洋经济形成政策组合,推进海洋产业创新发展。

· 场景驱动转化:选择合适海域部署船舶与海工装备测试区,开放海洋AI大模型训练场景(如台风路径预测、赤潮预警)。

· 平台共享赋能:联合交大海洋学院、中船研究院共建深海装备共享实验室,降低中小企业研发成本。

路径三:打造国际海洋合作枢纽

Ÿ 建设实体窗口:在北外滩打造海洋经济国际展厅,集成展示深海采样机器人、极地科考船等技术成果。

Ÿ 主导标准制定:牵头组建船舶海工标准联盟,推动上海船舶制造规范成为区域标准

Ÿ 拓展蓝色伙伴关系:联合新加坡、鹿特丹共建数字航运走廊,提升国际航运中心话语权。

路径四:创新统计与政策工具箱

· 构建动态监测体系:增设涉海研发投入强度、专利转化率等统计指标,每季度发布科创企业成长指数

· 绘制产业链“生命树”:梳理新能源装备、生物医药等薄弱环节,锁定丹麦维斯塔斯、美国Moderna等靶向招商

结语:从“海洋相关”到“海洋主导”的战略跃迁

上海海洋经济的根本矛盾,在于过度依赖港口物流等相关产业,而未能形成海洋本体产业主导的发展模式。“十五五”破局的关键,在于通过制度创新释放科创潜力——当广东以均衡产业抵御波动,山东以政策体系激活动能,上海更需以技术非对称优势(如深远海开发、人工智能+海洋)实现弯道超车。唯有将海洋产业占比从29%提升至40%以上,方能真正奠定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地位。

相关信息

【麦哲观点】沪鲁粤海洋经济对比与上海“十五五”战略突围——基于产业结构、创新机制与国际竞争力的深度重构

【麦哲观点】绿证交易机制与市场分析

【麦哲观点】蓝色新动能:上海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与地方启示

【麦哲观点】拆解城市人工智能新基建布局路线图

【麦哲观点】我国2024排放碳交易市场现状分析

【麦哲观点】上海国资国企改革的系统化实践: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国资运营新范式

Contact Us

   在线咨询

咨询热线: 172 7458 6971

服务邮箱:yangd@mckture.com

公司地址: 上海市浦东新区栖霞路16号富汇大厦C座11层

  • 园区规划

  • 产业园区
  • 产业地产
  • 特色小镇
  • 产业特区
  • 产业新城(区)
  • 产业老城(区)
  • 产业规划

  • 产业专题
  • 产业地图
  • 建筑规划
  • 十四五规划
  • 可行性研究
  • 产业培训

  • 产业讨论会
  • 产业考察
  • 产业招商

  • 园区招商
  • 企业服务
  • 产业资本

  • 投资顾问
  • 产业基金
  • 逐鹿科技

Copyright 2021-2025 上海麦哲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所权所有 沪ICP备2022001844号-1

技术支持:逐鹿科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