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首页
  • 关于麦哲
  • 园区规划
    • 产业园区
    • 产业地产
    • 特色小镇
    • 产业特区
    • 产业新城(区)
    • 产业老城(区)
  • 产业规划
    • 产业专题
    • 产业地图
    • 建筑规划
    • 十四五规划
    • 可行性研究
  • 产业培训
    • 产业讨论会
    • 产业考察
  • 产业招商
    • 园区招商
    • 企业服务
  • 产业资本
    • 投资顾问
    • 产业基金
  • 产业洞察
  • 产业动态
  • 经典案例
  • 加入麦哲
  • 首页
  • 关于麦哲
  • 园区规划
  • 产业规划
  • 产业培训
  • 产业招商
  • 产业资本
  • 产业洞察

麦哲观点

【麦哲观点】政府产业平台公司的传统模式或将终结:从开发建设主导走向市场运营主导

时间:2025-05-22

【麦哲洞察】政府产业平台公司作为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关键力量,曾在推动基础设施建设、产业园区开发、招商引资等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。尤其是在地方政府财力有限、但发展压力巨大的背景下,产业平台公司成为“政企合作”的典范,承担起“融资+开发+招商”的多重职责。

然而,随着宏观环境的深刻变化,“以开发建设为主”的传统模式日益暴露出可持续性不足、效率低下、负债累积等系统性问题。在“高质量发展”时代背景下,政府产业平台公司的传统路径正面临终结,其职能和模式亟需重构。

 

01 传统平台公司模式的形成逻辑

(一)土地财政背景下的制度安排

进入21世纪以来,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镇化加速推进,地方政府承担起大量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任务。在财政资源有限的情况下,政府通过设立国有平台公司,以土地、财政信用作为支撑,将其打造为融资、开发、招商等职能一体化的“经济工具”。

这些平台公司通过“政府背书+土地融资”的方式,完成基础设施开发、园区建设等重大项目,成为地方经济增长的关键支点。这一模式在长三角、珠三角、中西部重点城市广泛复制,一度成为地方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。

(二)开发建设为核心职能   

传统平台公司的核心业务是开发建设,其主要特征包括:

 1. 以土地一级开发为起点:平台公司获取政府划拨或收储的土地资源,进行场地平整、基础设施配套、公共设施建设等,完成园区的初步建设。

 2. 通过土地溢价获取收益:开发完成后,通过出让土地、招商引资、配套建设服务实现收益回流,形成“土地—开发—再融资”的循环链条。

 3. 政府导向明确,政企界限模糊:平台公司虽为企业法人,实质上受地方政府直接控制,承担着政策执行者与资金运作平台的双重身份。

(三)项目驱动+资本撬动的运行机制

在传统模式下,平台公司多数采取“项目驱动+融资建设”的滚动开发方式。以产业园区为例:首先,政府通过平台公司启动园区开发,然后平台公司通过银行贷款、发债或信托等方式融资,完成基础设施后,通过招商引入企业或出售土地,最后获得收益后偿还贷款或投入下一轮建设。这一模式在早期中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期、土地价值持续上升、金融环境相对宽松的背景下,极具效率和可操作性。

 

02 传统开发建设模式面临的困境

(一)土地红利逐渐衰减

过去十余年,平台公司的收益模式高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。但随着城镇化进程放缓、建设用地指标紧缩、房地产市场降温,土地红利日益枯竭,平台公司的盈利模式受到严重挑战。特别是在一些中小城市和资源型城市,园区用地“供过于求”、土地难以出让,平台公司面临大量“沉没成本”,资产难以变现。

(二)融资渠道收紧,债务风险上升

近年来,中央政府不断加强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监管,出台包括“债务置换”、“专项债限额管理”、“城投债分类管理”等多项政策,平台公司传统的融资路径受到极大限制。许多平台公司原本依赖政府信用进行无担保融资,一旦融资链条中断,出现资金断裂甚至债务违约的情况愈发频繁,严重影响区域金融稳定。

(三)缺乏产业运营与市场能力

传统平台公司擅长“基建施工”,但对产业导入、企业服务、资本运作等缺乏专业经验。许多园区在建成后面临招商困难、产业空心化、企业流失等问题,无法形成真正的产业生态。

此外,平台公司缺少独立的商业逻辑和可持续盈利能力,仍然高度依赖政府补贴和政策支持,难以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主体。

(四)“政企不分”影响效率与透明度

许多平台公司由政府官员“兼职管理”,运营决策受行政意志干预严重,缺乏透明的治理结构和现代企业制度。在项目决策、成本控制、绩效管理等方面存在低效、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的问题,难以适应市场化改革的趋势。

 

03 平台公司转型的必要性与路径

面对传统模式难以为继的局面,政府产业平台公司必须寻求根本性转型,从单一开发商转向产业服务商、城市运营商甚至区域经济发展平台。

(一)功能定位从“建设者”向“运营者”转变

未来的平台公司需从“以项目为中心”向“以企业和产业为中心”转变,围绕主导产业布局服务体系,参与产业生态构建,打造创新创业载体,提供专业孵化、投融资、市场拓展服务,协同政府构建人才、科研、数据等公共平台。

(二)盈利模式从“土地财政”向“多元收入”拓展

平台公司应探索多元化、可持续的商业模式,包括:工业物业出租、运营管理;投资入股入驻企业,分享成长收益;建设产业基金、引导基金,参与科技成果转化;提供产业咨询、人才服务、政务代办等增值服务。

(三)治理结构从“行政附属”向“市场主体”转型

推动平台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,强化法人治理结构,完善董事会、经理层的权责划分。加快引进市场化管理团队,建立与业绩挂钩的考核与激励机制,增强企业运营效率与市场适应力。

(四)资源整合与组织再造

针对平台公司数量多、规模小、同质化严重等问题,推动资源整合与机构重组,组建具有投融资、开发、产业运营、资本运作能力于一体的区域级“产业集团”,提高整体效能。

 

04 典型实践案例:转型中的路径探索

 

1. 苏州工业园区:产业+资本双轮驱动

苏州工业园区的国有平台从单纯开发商,转型为园区运营和产业投资平台,设立多支产业基金,重点投向半导体、生物医药等高端产业链,推动“产业+资本”协同发展。

2. 成都高新区高投集团:从开发向孵化

高投集团围绕电子信息、人工智能等主导产业,打造“科技园+孵化器+股权投资”一体化运营体系,成为西部创新产业集群的重要服务平台。

3. 深圳南山区平台改革:政企分离推进市场化

南山区将产业园运营职能剥离出平台公司,交由专业团队市场化运营,同时推动平台公司进入新兴产业基金管理、科技服务、国际合作等高附加值业务。

 

05 结语

曾经以开发建设为主的政府产业平台公司模式,在特定历史阶段下,为城市化推进和产业崛起提供了强大支持。然而,这种依赖土地融资和行政主导的模式,如今已难以为继。在资源红利衰退、债务风险增加、产业升级提速的新时代背景下,政府平台公司唯有完成从“开发商”到“运营商”的彻底转型,才能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找到新的生命力。

未来的产业平台公司,不再是土地和建筑的堆砌者,而应成为产业资源的整合者、创新生态的构建者、区域发展的引领者。传统的终结,意味着新时代的开始。


相关信息

【麦哲观点】政府产业平台公司的传统模式或将终结:从开发建设主导走向市场运营主导

【麦哲观点】从实验室到千行百业:2025年通用人工智能(AGI)的规模化落地

【麦哲观点】杭州元宇宙产业园深度揭秘:政策砸下 "千万礼包",三大标杆园区如何孵化 "未来产业"?

【麦哲观点】重磅!麦哲最新发布中国海洋经济强市指数,解码“深蓝经济”新格局

【麦哲观点】“枢纽+科创”双轮驱动,松江新城高质量发展面临哪些挑战?

【麦哲观点】关税对机器人产业,各细分赛道的影响

Contact Us

   在线咨询

咨询热线: 172 7458 6971

服务邮箱:yangd@mckture.com

公司地址: 上海市浦东新区栖霞路16号富汇大厦C座11层

  • 园区规划

  • 产业园区
  • 产业地产
  • 特色小镇
  • 产业特区
  • 产业新城(区)
  • 产业老城(区)
  • 产业规划

  • 产业专题
  • 产业地图
  • 建筑规划
  • 十四五规划
  • 可行性研究
  • 产业培训

  • 产业讨论会
  • 产业考察
  • 产业招商

  • 园区招商
  • 企业服务
  • 产业资本

  • 投资顾问
  • 产业基金
  • 逐鹿科技

Copyright 2021-2025 上海麦哲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所权所有 沪ICP备2022001844号-1

技术支持:逐鹿科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