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2025-03-12
【麦哲洞察】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,代表委员们围绕解决生物医药产业升级积极献言献策,主要围绕创新药械保护研发、AI与医疗深度融合、药品集采优化等议题提出了多项提案和建议,旨在推动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升级,提升国际竞争力。
01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,激发创新活力
全国人大代表、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飘扬表示,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,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,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,这为公司的发展指明了方向。
全国政协委员、贝达药业董事长丁列明指出,当前中国医药科技创新面临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未充分发挥,创新投入、核心技术攻关、成果转化有待加强,以及高成本、高风险、长周期等问题。他建议完善创新药价格形成机制,探索多元医保支付体系,专项支持前沿领域协同创新,增进政府引导基金与产业投资基金协作,鼓励企业并购。
全国人大代表、荣昌生物制药(烟台)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威东建议深化创新药医保国谈定价机制改革,强调“要对‘真创新’有一定政策倾斜”。他建议加强医药产品经济性评价机构能力建设,积极支持高水平创新药获得合理回报,在一定期限内保持价格相对稳定,让企业收回研发成本,夯实可持续发展“支撑力”。
02 全面拥抱AI技术,促进AI与医药、医械、医疗深度融合
从ChatGPT到DeepSeek,近两年来人工智能热潮席卷全球。全国人大代表、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建议“在AI技术不断渗透到医药产业的过程中,医药工业要抓住这个机遇,利用AI技术从系统布局、科技支撑、转化应用等方面全面促进医药工业的高质量发展。”制定全面的医药工业智能化未来5-10年发展战略规划,组建“医药AI产业促进联合工作组”,以商讨解决AI技术在医药产业应用过程中的政策衔接、标准统一、监管协同等问题。
全国人大代表程京建议,用颠覆性技术构建创新中医药AI大模型,守住生命健康红线。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科大附一院党委书记刘连新表示,AI在医疗数据处理、临床决策支持等领域的应用,将推动医院从“信息化”向“智能化”转型。他建议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结合起来,为基层医生提供快速、精准的诊断建议,提高诊断效率和准确率。
03 积极推进干细胞与基因治疗产业发展
全国政协委员丁列明提交的《关于大力推进干细胞产业和基因治疗药物研发的提案》正式立案,并由国家药监局、工信部、卫健委、商务部等部委联合办理。该提案重点围绕干细胞治疗、基因疗法等前沿领域提出建议,成为我国细胞治疗产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。该提案核心建议推动靶向治疗、免疫治疗等领域的本土企业参与全球创新,优化干细胞药物价格形成机制,探索多元化支付体系;放开外资在中国CGT领域的投资限制;优化干细胞与基因治疗药物的审评机制,缩短上市时间。
全国政协委员陈晓红表示,“我国亟需抢抓生物经济新赛道机遇,加快干细胞产业化布局,构建AI驱动的干细胞生物制造体系。”
04 支持医疗器械小型化、智能化、家庭化发展
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,老年人对家用医疗器械有巨大需求,但现有一些家用医疗器械在适老化设计、市场可及性、服务保障性等方面存在一些痛点和不足。
全国人大代表于清明代表建议在医疗器械领域支持研发小型化、智能化、家庭化设备,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体系;政府应全链条支持适老型家用医疗器械、康复辅助设备产业创新;设立适老型医疗器械创新专项基金;对企业研发创新适老型医疗器械给予一定税收优惠;加速相关产品审评审批,进行医保扩容,将部分适老型产品纳入医保目录;在居家养老试点城市推广智能护理机器人等应用,培育规模化市场。
05 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区域协同发展,优化产业布局
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例,全国人大代表蒋凌峰建议推进该区域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,包括优化审评审批体系,成立审评中心成渝分中心;提升药品批签发能力;加大政策支持力度。区域协同发展有助于整合资源,发挥各地比较优势,避免重复建设,形成产业集聚效应,提升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整体规模和竞争力,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。
06 优化集采制度,关键环节形成合力
华兰生物董事长安康建议,优化生物制药集采制度建设,支持生物制药企业高质量发展。“明确规定中标价格与采购量之间的对应关系,确保低价中标药品能够获得充足的采购量,实现规模效益并促进成本效益的提升”,晨光生物董事长卢庆国提出。当前医药集采产生的质量等问题受到重视,优化集采政策,持续强化质量评估和监管。
产业链上游环节,通用技术中国医药所属天方药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樊振建议,制剂生产企业、药用原辅料生产企业与高校、科研院所联合设立研发项目,聚力解决国产药用原辅料在高端制剂应用中的技术难题,尽快实现在高端药用原辅料领域对进口产品的替代。
07 建立罕见病多层次保障体系,缓解患者困境
全国人大代表、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所长吴焕淦指出,罕见病患者面临病情严重、药品研发成本高、定价高昂等问题。尽管超 90 种罕见病治疗药品已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,但仍有高值罕见病药品未纳入,且患者医保外自付费用负担重。他建议建立独立、统一的罕见病医疗保障待遇制度,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体系,引导商业健康保险等多重保障力量发挥作用。这将极大改善罕见病患者的生存状况,体现社会公平与人文关怀,同时促进罕见病药物研发产业发展,鼓励药企投入罕见病药物研发 。
08 加强政策协同发力,构建产业生态
“加强顶层设计,加快支付端改革,保持政策延续性,标准化集采目录,减少地区目录差异,是推动医药产业良性发展的关键。”全国人大代表,温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、校长,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校堃建议。
全国政协委员,中国药科大学校长郝海平指出,我国生物医药领域在解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方面仍有提升空间,而“大学科研院所基础研究成果转化难题”是长期存在的堵点。他建议,强化国家层面顶层设计,整合创新要素,构建“学科链+资金链+产业链”的完整转化生态,打造适合国情的自主创新之路,并建立“高校-科研院所-企业”协同攻关机制,鼓励央企发挥产业链整合优势,聚焦源头创新。
09 深化 “三医联动” 改革,提升医疗服务水平
全国人大代表耿福能认为 “三医联动” 存在基层医疗能力薄弱等问题,建议探索创新支付模式,推动商保与基本医保互补,设立大病专项基金,以技术赋能基层医疗。深化 “三医联动” 改革,能优化医疗资源配置,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,降低患者医疗负担,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 。
10 推动生物医药企业 “走出去”,拓展国际市场
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、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京表示,美国市场无疑是当今全球最大的创新药市场,同时也是全球创新药企业实现价值转化的“桥头堡”,这一地位并未改变。鉴于国内创新药企的整体规模仍然相对有限,因此,借助成熟大企业拓展国际市场,不失为一种切实可行的途径。
2025年以来,我国已有近10家医药企业敲定10亿美元级别的合作大单。华泰证券的统计数据显示,截至2月18日,2025年国产创新药的对外授权交易数量已达22项,同比增长29%;披露的交易总金额为101.83亿美元,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。反观全球市场,同期共发生创新药交易110项,数量同比增长3%,但披露总金额为199.73亿美元,同比下降14%。推动企业 “走出去”,有助于我国生物医药企业参与全球竞争,学习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,提升国际影响力,拓展市场空间,推动我国从生物医药大国向强国转变 。